湘东区:【聚焦】看!乡村振兴的“湘东画卷”
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入选2021年
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拟批准创建名单;
荣获2020年度
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先进县(市、区);
全市唯一一个被评为
全省整县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县;
排上镇入选
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名单。
“一河两岸”乡村振兴示范带特色鲜明;
乡村产业发展示范片区扬优成势……
近年来,湘东区
面对如何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向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历史问卷,
积极加强调查研究,
因地制宜谋篇布局,
通过整合资源、多点发力,
做强产业发展这一“引擎”,
奋力绘就乡村振兴“湘东画卷”。
因地制宜做好“谋划”文章
让湘东乡村产业发展
更有生命力
▲“一河两岸”生态走廊
▲乡村振兴示范园区
一线调研摸准“家底”。组建乡村产业发展重点工作调度机构,组织区乡村振兴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农业农村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区财政局、区林业局、区自规局等部门负责人,深入乡镇村,实地查看了解当地传统优势产业及特色资源,对湘东区产业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为推动产业提质融合发展收集一手资料,找准了特色产业资源。对全区乡村振兴发展优势和薄弱环节进行研判分析,明确发展方向,制定落实机制。
集思广益定准“盘子”。在全面摸清全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后,先后召开29次现场座谈会,广泛听取区直有关部门、乡镇、村支两委、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及农业经营主体代表对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挖掘本地自然优势畅谈产业振兴的设想谋划,充分了解目前产业发展的风险瓶颈和制约因素,为湘东发挥传统产业优势、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制定了工作蓝图,确立目标“盘子”。通过深入调研,湘东区确立了打造“一河两岸”乡村振兴示范带和多个乡村产业发展示范片区,示范引领提升乡村产业发展“造血功能”,着力为全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和提供持续动力。
对标先进定准“坐标”。为引进优势产业和先进技术,区乡村振兴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镇村、农业大户和党员代表前后12次分别赴浙江温州、台州,江西赣州、寻乌、上犹,宜春铜鼓等地进行观摩学习,引进杨梅加工生产线和优质脐橙种苗,为杨梅基地和脐橙基地提升“技术”含量,注入新生活力。
整合资源做好“加法”文章
让湘东乡村产业发展
更有辐射力
在打造一河两岸乡村振兴示范带等工作中,
湘东区注重通过协同推进,
做好“+”法建设建优特色产业片区,
构建起全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万亩油茶基地
▲万亩藤茶基地
▲广寒寨马家柚产业基地
▲白竺产业基地
▲麻山华菲特酒庄
▲万亩杂交水稻制种基地
▲东桥万亩油菜基地
▲下埠镇千亩唐柚基地
推动“政府+企业”融合发展。投资近2亿元重点打造藤茶、生态油茶、杂交水稻制种、双低油菜、乡村振兴示范园区为主的5个万亩农业基地和区级脐橙、杨梅、冰糖柚等20个千亩果业基地。全区各乡镇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均打造了1个镇级成熟的产业基地,如下埠镇的唐柚基地年纯收入达14.2万元,6个脱贫村均打造1个特色产业基地。期间,镇村两级党组织带领党员干部做好服务工作,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要求积极协调解决产业推进中的难题。在区级脐橙产业种植示范基地征地过程中,炉前村党支部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党员发挥带头作用,仅用1个星期完成了1500亩土地流转工作。
▲零799艺术区
▲江口花草基地
▲海绵城市植物培育基地
▲知青印象
▲四八门景区
▲双月湾
▲白竺乡和平农场
推动“文化景区+产业振兴”联动发展。打造“一河两岸”20公里乡村振兴示范带。建成零799艺术区、三石竹艺中心、海绵城市植物培育基地、花草基地等项目景点,新晋成为“网红打卡地”,打造广寒寨四八门、知青印象等特色产业片区。培育“农业+旅游”“农业+体验”等新业态,麻山镇双月湾湿地公园、白竺乡和平农场等体验性田园休闲旅游综合体,将文化、旅游、休闲相融合,依托骑马、餐饮等产业,实现村民增收致富。
▲腊市研学基地
推动“农旅研学+乡村振兴示范带”协同发展。打造以研学为产业的特色小镇,推进乡村振兴全域农旅研学公园建设项目,形成种植、加工、配送、销售、采摘、研学体验一体化研学公园。依托现有农业特色和区位优势,发展美丽经济、培育特色产业,形成了四季瓜果常熟的现代农业新格局,杨梅、龙虾、蔬菜、黄桃、火龙果、金兰柚等各类特色农产品基地百花齐放。投资近6000万元的传统煤炭企业萍乡市富盛工贸有限公司成功转型为绿色食品企业江西省富盛食品有限公司,并已建成投产,带动100余名劳动力就业。
▲凯丰红色教育基地
推动“红色教育+民宿经济”组合发展。挖掘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进一步激活了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依托凯丰故里的资源优势,将红色资源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组织发展致富产业,助推民宿、餐饮、种养等行业全面发展,依托教育培训基地打造民宿20家,共接待学员1.3万余人次,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探索出了一条以红色培训带动村民致富增收的特色发展之路。
同时,积极与高校进行对接,深化政府和商业院校的合作,带动高校人才在企业和学校之间双向流动,将高校资源与产业融合,推动“地方+高校”双赢发展。
立足全局做好“延伸”文章
让湘东乡村产业发展
更有吸附力
如何实现农业产业效益最大化?
使之成为湘东深化乡村振兴的核心竞争力?
湘东区的回答是延伸产业链条,
从单一产业种植延伸到农产品深加工,
从产销一体延伸到创新研发,
通过产业链的不断延伸,
产业市场进一步拓宽,
联农带农效果更加显著。
▲麻山望梅湖杨梅基地
▲排上镇产业扶贫基地
▲东桥镇蓝莓产业扶贫基地
重点打造麻山杨梅基地、麻山金蝉柚基地、腊市脐橙基地作为先行示范点,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作为产业振兴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致富带头人在优品培育、促进农户就业增收等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杨梅基地,金蝉柚基地、脐橙基地项目实施以来,就流转土地、种植、修剪苗木就已经使周边上千村民受益,村民既可以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周边的基础设施、居住环境也在随着产业的发展不断提升。
湘东区区级扶贫产业脐橙种植示范基地开始种植,引种金蝉柚、马家柚、唐柚等项目初显成效,投资900余万元的杨梅加工生产线投产,让原本挂在枝头只有20天左右采摘保鲜期的杨梅,变成了杨梅酒、杨梅汁、紫苏杨梅果脯等各色杨梅制品,保质期的延长,让“制成品”身价大幅提升。提升南繁育种科技支撑,深化人才能力培训,全区制种大户与海南广陵高科、广西昭和、湖南永益等23家制种公司签订制种合同,完成制种面积42000亩,健全企业与农户的利益链结机制,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通过先行先试,全区产业振兴的格局悄然铺开。
与此同时,湘东区还着力让农户嵌入产业链,让群众成为了产业发展的直接参与者、直接受益者,加速了乡村振兴农民富裕的关键点。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湘东区整合项目资金推进产业项目建设,成立带贫合作社42个,培育155个致富带头人,农头企业7个,家庭农场2个,扶贫产业基地32个,共吸纳5000余人到基地务工,人均增收近6000元。区、镇两级产业分红收入纳入社会帮扶资金,可辐射全区几乎所有脱贫户及低收入困难人群。大力推动消费帮扶,促进产销联动,积极推进线上线下及社扶网江西馆帮扶农产品销售,共认定产业帮扶经营主体43家,产品种类107种211个,布放15个专柜,打造1个专区,开展9次帮扶产品展销会和直播带货活动,带动帮扶产品销售,共实现线上线下消费达1276余万元。
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
在赣西门户、吴楚通衢的湘东
绽放了时代色彩,
乡村振兴的征程还任重而道远。
站在新起点,面对新的使命,
湘东区将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关于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决策部署,
坚持真抓实干,持续奋斗,
坚持建美乡村、城乡融合,
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编辑:李锡念)
来源:湘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