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湘东区文旅融合点亮江口“诗和远方”

【乡村振兴】湘东区文旅融合点亮江口“诗和远方”

发布时间:2021-07-23 点击数:9623
0

      车窗外,一幅梦里水乡的水墨图在眼前渐渐舒展开来:萍水河迤逦流淌,廊桥诗意横卧,栈道迂回延伸,湿地公园栽种着各种叫不出名字的水生植物,红的白的黄的花儿一簇簇开着,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清新的香味儿……

 


“鸬鹚烟雨”画中游

 


习培林介绍道,2018年,他从湘东区人民政府选派到江口村任第一书记时,这里没有典型的特色农业产业,也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年富力强的村民基本都是外出务工。村里河道岸边杂草丛生,遇到涨水,农田就被无情摧毁,水灾一退,到处都是臭哄哄的垃圾。



2018年,湘东以“鸬鹚烟雨”景观廊桥为中心,开展萍水河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全线约8.5公里,通过建设河道防洪堤、打造城市绿道、实施水生态系统修复等工程,提升萍水河沿线防洪安全,并建设20公里的“一江两岸”生态走廊,全方位立体化提升农村宜居环境。



“江口廊桥,鸬鹚径自云烟里;新村栈道,杨柳悠然水墨中”。一座廊桥横跨萍水河两岸,桥名“鸬鹚烟雨”。河道两岸种植各种适合湿地生长的植物和花卉,“去年我们在此培育了60余种水生植物。”习培林说到:“这些水生植物除了有良好的观赏性外,还有较强的抗旱抗洪能力,已被广泛运用于海绵城市建设,开发至今,已有不少学校来这里进行植物科普研学。”

如今,“鸬鹚烟雨”艺术景区是湘东区城乡建设成就代表,更是江口村一张独特的风景名片。


家门口有了“博物馆”

 


走进“三石竹艺”博物馆, 只见工匠们捏着直径仅有零点几毫米的竹丝在瓷胎上专心致志编织,精湛的手艺让人惊叹不已。

据介绍,瓷胎竹编是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编织过程中全凭双手和一把刀。瓷胎竹编是湘东区弘扬传统文化、发展传统产业的重要内容。“这个博物馆是村民张理萍被优良营商环境吸引,带着瓷胎竹编产业、同乡员工搬离景德镇回到家乡江口村开设的,目前安排了26个村民上岗。”


村民张美丽原先就跟随张理萍在景德镇从事编织工作,去年又跟随返乡继续编织工作。“在家门口工作,既能兼顾家里,又能接送读幼儿园的小孩,而且收入和在景德镇工作收入差不多。”张美丽高兴地说道。

接下来,“三石竹艺”博物馆计划打造更完整的产业链,系统培育出更多本土工匠,安排更多的人就业。

 



艺术家入驻江口村

 


沿着郁郁葱葱的林间小道走上一座山坡,一座座白的发亮的风格迥异的建筑让人眼前一亮,不经意间,来到了零799艺术区。

零799艺术区于2020年7月动工,建有面积5000平方米的绘画工作室和艺术展厅,以及1800平方米的艺术交流广场。



无意间,我们走进了画家胡觉的工作室。正在创作的胡觉丢下手中的画笔,和我们闲聊起来。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的他是萍乡本地人,零799艺术区建成后,他把在北京的工作室搬迁到这里。“这个地方环境不错,艺术氛围浓,画室也是根据我们自己设计的图纸建造的,我很喜欢。”胡觉说。

 


工作室


 

据了解, 零799艺术区建成后,很多艺术家纷纷把工作室从北京、广州等大城市搬到江口村。艺术区不仅提升了江口的颜值,更让这个小村庄独具文艺气质。

习培林说,下一步,零799艺术区将建设成一个集艺术展示、人才培训、文创开发为一体的综合体,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旅游区,通过文旅融合进一步助推乡村振兴。

 


种植基地收益高

 


一路走一路看,不知不觉来到了草花苗圃种植基地,“向导”习培林继续边走边介绍:“通过反复研究和考察,我们引进了30亩特色苗木基地和100亩油葵种植项目。”

种植基地的务工人员都是江口村的村民。油葵是从内蒙古引进的高产品种,籽饱满产油高,整个基地年产4万斤瓜子和1.4万斤葵花籽油。占地33亩的草花苗圃种植,年均可实现30余万元收益



习培林指着油葵种植基地道,这几天在播撒除草剂,马上就可以开始种植了。油葵开花的季节,铺天盖地一片金黄的葵花吸引了远远近近的游客,餐馆的老板们忙得不亦乐乎,乡亲们的钱包也慢慢鼓起来了,很多青壮年都开始回乡创业。

 


幸遇良机,乡村巨变乾坤大

福来宝地,百姓小康岁月丰

江口村的变化

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小小缩影

秉持“乡村振兴 ,美丽先行”的理念

宜居宜业宜游的江口村

正在时代的洪流中破浪前行

(编辑:李锡念)
来源:人民网

在线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会员
    在线评论用户手册,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评论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

查看评论
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