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溪史韵 莲说溪源 周敦颐与芦溪古城
公元1041年,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从洪州(今南昌)分宁县(今修水)主簿任上,调“袁州(今宜春)卢溪镇(今芦溪)”代理市征局事务,至1044年,在芦溪工作生活前后历时达四年之久。任职芦溪期间,是周敦颐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对他后来理学思想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后来写下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爱莲说》,与他在芦溪的经历紧密相连。芦溪县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开设《芦溪史韵・莲说溪源》专栏,挖掘周敦颐与芦溪的故事,解码《爱莲说》的诞生密码及丰富内涵,探寻廉洁文化的深厚基因和精神传承。

芦溪正大街老街牌坊
芦溪为一座古老县城,自三国东吴宝鼎二年(267)设县,至今有1700余年历史,人文积淀深厚。
宋本《太平寰宇记》载:“萍乡县故城在县东四十里。”萍乡自三国建县在芦溪,至唐武德二年(619)迁现城区原凤凰池,此后,芦溪皆被称为“萍乡县故城”。唐李吉甫(758—814)《元和郡县图志》载:“萍乡县,东至州一百四十二里,本汉宜春县地,吴宝鼎二年分立萍乡,先隶吉州,隋开皇十一年属袁州。以地多生萍草,因以为名。”这里所述“东至州一百四十二里”的萍乡县城,即指后迁凤凰池、距当时宜春“一百四十二里”的新县城。因此知,芦溪乃萍乡建县初始地。
彭福顺(芦溪县作家协会顾问)《芦溪赋》:“芦溪吾乡,万世其昌!竹山园洞穴,详叙远古故事;古城垣遗址,见证昔日辉煌;筱山荆王,腹藏千卷经史;濂溪书院,黉宇万古流芳……”其另有《芦溪文明城市赋》:“芦溪古邑,祥发昭萍。尔来承宝鼎之厚蕴,举茂叔之高旌。是以濂溪书声不绝,君子之道畅行……”亦指出芦溪历史悠久,为萍乡县治初始建制地,与周敦颐渊源密切相关,千年荆柴留下周敦颐吟诗佳话,濂溪书院遵从濂溪学风,为芦溪历史文化光辉灿烂的一笔。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当你在迷蒙细雨飘洒早春,吟诵着大唐诗家韩愈绝句《初春小雨》,来到袁水河畔的芦溪寻春,定然不会使多情的你感到失望,诗情画意的芦溪,既可使你体验烟雨春色的美丽,亦可让你享受比昔日皇都逊色不了多少的温暖古意。
芦溪正大街庆昌源商号旧址
穿过闹市,若肯再往僻静一些地方寻去,一排排满落沧桑古意的老街老巷,就展现在你眼前了。
追溯历史,芦溪城区原有老街,或许只是临水而建的几排古代民屋。因为船工与商旅往来,慢慢有了茶楼酒肆、商铺旅店,由沿河的临水至后来的纵深延展,逐渐形成人气旺盛的传统古镇。
从现存的老街旧迹,仍有“马家巷”“杨家巷”“丁家巷”等以姓氏为名称的街道,让人感觉历史陈迹的可亲;有“广义隆”“庆昌源”“张鸿泰”“蒋昌记”以发源地址和人名为名的商号名称沿存,让人可探商业文化的当初根源;有头牌、二牌、三牌至五牌的老街称呼,让人倍感旧时街巷地址的贴切与通俗……兴建于1700余年前的古老县城,于公元619年——唐武德二年再行迁出,历经350余年,期间几多兴盛繁华,几多衰落哀愁。

芦溪田心阁濂溪路
沿循时间经纬往后翻阅,据《芦溪县志》(2006年7月版)记载,光绪六年,即公元1880年,袁州官道萍乡段建成,境内东起宣风分界埠(与现在宜春交接处),经芦溪街,西至路岗铺(现在的路行村),全长20公里;47年后的民国16年,即公元1927年,芦溪至萍乡的大道整修至25公里;民国22年,即公元1933年,连通樟树与萍乡公路宣风至萍乡城区路段通车,在芦溪分设公路车站,使来往芦溪的客货运输由以袁河水路运输为主,变为水陆两路运输同时并行,自此,古城芦溪向现代陆路运输正式全面迈进,作为水陆唯一重要运输通道的历史使命宣告走向衰落,直到后来的终结。
1937年,穿越芦溪大地的第一条现代大动脉——浙赣铁路通车,芦溪从厚重的古老向欣荣的现代转变开启又一重新幕。1959年,芦溪县城区再次除旧布新,拆通东桥街、麦园街等老街相关地段,建成贯通萍乡至宜春的穿城公路,使车马的隆隆声融入叫卖的市声,让车速的急流洗涤古城的文明。交通发达的芦溪,早已脱离昔日旧颜,路网建设高速发展,现有横贯全境沪昆高铁、高速各一条,萍乡绕城高速过境芦溪,即将开工建设的长赣高铁还将在芦溪设站。
芦溪濂溪中学宝鼎路
今天,芦溪县城大幅扩展,由因河而兴,只有一条接通东南西北老街的古城,相继开发建设凌云路、人民路、日江路、站前路、金鹰路、行政路、袁河西路、袁河东路、卢德铭大道、金顶大道等四通八达城区道路,为记载古城历史,芦溪还以古城、宝鼎等来命名芦溪的道路、公园、小区、风景点,如古城路、宝鼎路、古城公园、古城山公园、古城公馆等。为纪念周敦颐,除曾经立祠以祀,以道学传承,如今还有濂溪中学、濂溪文化馆、濂溪书院、濂溪堂等学校及复古建筑,有濂溪路、紫荆路、宗濂桥、周敦颐大道等道路桥梁。文化馆等部门,为传承周敦颐讲学遗风,颂扬濂溪文化,还开设濂溪大讲堂,开展文化讲座与交流。芦溪大地,继承古城古韵,一派盎然的崇濂文化,已到处开花结果,扎根人们内心深处。
(编辑:李锡念)
来源:《袁水河畔的周敦颐》(杨启友编著)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