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萍乡:传承非遗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12月17号
《光明日报》刊发文章
《江西萍乡:传承非遗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12月16日
《工人日报》刊发文章
《传统技艺赋能让展品变产品》
报道湘东区积极发展手工艺产品
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具体内容如下
12月13日,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三石竹艺中心技艺传承人正在编制竹编作品。这种以瓷为胎,竹丝紧扣瓷器编织的工艺品叫瓷胎竹编。瓷胎竹编有“精选料、特细丝、紧贴胎、密藏头、五彩图”的特点,从制陶开始需历经84道工序,所有工序从竹子到竹丝再到编制,全部都是靠人工来完成
竹编作品在编织前竹丝要经过取竹、刮青、分竹等12道工序处理筛选,100斤竹才出8两丝,最小的只有0.3毫米。竹丝做好后,便开始编织,从起底、翻底、翻顶、锁扣的全部工序,不能出现竹丝接头、绞丝、叠丝等技术差错。2008年6月,瓷胎竹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1年,手工竹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瓷胎竹编第五代传承人张三石在江口村建起竹编博物馆,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研学观光等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已培育非遗文化产业技艺传承人50名,新时代工匠17位,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7万余元。
12月13日,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江口村三石竹艺中心技艺传承人在编制瓷胎竹编作品。
8根篾条1根竹丝盘制的菊花底,用于粘在瓷器或保温杯的底部。
12月13日,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江口村三石竹艺中心技艺传承人在换丝。这是编织绕篾技巧。先在竹条间绕两圈三绞丝,然后用两根细竹篾同时进行挑一压一的绕篾。
这是编织绕篾技巧。先在竹条间绕两圈三绞丝,然后用两根细竹篾同时进行挑一压一的绕篾。
工匠将细软的竹丝紧贴着瓷身进行编织。待包装的成品。
待包装的成品。
工人日报
12月13日,在江西省萍水市湘东区江口艺术村三石竹艺博物馆,工人们捏着直径不足1毫米的竹丝在瓷胎上细心编织。古朴精细的竹编与形态各异的瓷胎,在江西省手工竹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三石的钻研下,开发成各种茶具、灯具等生活类的文创套装,让以前用作展示的工艺品成为线上线下的热销产品。近年来,张三石还为本地村民传授瓷胎竹编指尖技艺,先后培养、吸纳了30多名本地村民在竹艺中心工作,熟练工每年每人可增收5万元。
(编辑:李锡念)
来源:《光明日报》《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