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动态>安源非遗: 向兴而行 匠心而作

安源非遗: 向兴而行 匠心而作

发布时间:2024-08-23 点击数:9745
0

一起了解“安源非遗”

江西萍乡耍傩神&安源


萍乡耍傩神以巫神文化为基础,融汇地域性的传统民俗、祭祀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在创造神物性格,刻画神物形象,唤起信仰幻觉的过程中,体现出特定程式和氛围,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萍乡耍傩神历史悠久,在全市均有分布,安源区主要以高坑最为典型,即安源傩舞。

安源灯彩手工技艺

安源灯彩制作工艺起源于明代,清乾隆年间以后,境内已经盛行灯彩表演活动,民间灯彩多姿多彩,有龙灯、狮灯、牛带茶灯、凤花灯、蚌壳灯、鲤鱼灯、走马灯等。

萍乡花果手工艺技艺

花果是萍乡安源地区特有的一种传统手工艺技艺,尚未在国内其它地区发现类似技艺,在全国是唯一的,人称“中国一绝”。花果既具有食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花果色泽鲜美造型独特,口感甜脆,还具有祛寒止咳、清热解毒、健脾开胃的功效,是名符其实的绿色保健食品。

安源面塑

安源面塑至今有着800余年悠久的传承历史,口授手教代代相传,在安源民间广为流传和使用。作为一种民间传统美术,既有美术观赏价值又有贡品价值。它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安源糖画

糖画,顾名思义,就是以糖做成的画,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民间俗称 “倒糖人儿”“倒糖饼儿”或 “糖灯影儿” ,分为平面糖画与立体糖画两种。它是地道的民间画种,颇具街市艺术特色,备受百姓喜爱。

安源银雕

安源银雕的历史渊源,最早可追溯到清末同治时期,明末清初,该项技艺传至安源地区。自古雕银刻铜技艺一脉融通 ,刻铜艺术便由此逐渐流传开来,并影响到金银加工业,从而衍生出了刀雕银饰这一新工艺派别。

安源无笔画(微雕)

微雕,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技法。微雕分立体雕和平面书画雕。平面书画雕也叫“微刻”,是凹进去的,属于“阴雕” “浅雕”一类;而“立体雕”则指“圆雕”“浮雕” “透雕” ,属于“阳雕”一类 。“微雕”既是微观艺术,也是书画艺术雕塑艺术。

萍乡木雕

据地方古文献记载,萍乡木雕,起源于南宋时期,形成于明代,盛于清代及民国。自宋代始,萍乡的富裕人家非常重视生活品质,在婚娶、新房落成之时,开始引入木雕技艺加以装饰,逐渐沿袭成俗使木雕技艺在本地得到发扬光大到明朝时,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后经历数百年的兼收并蓄,至清朝乾隆年间,已发展成为一套较为完整的艺术体系和审美标准。

安源指掌画

指掌画又名手指画,作为一门濒临灭绝的技艺,始于盛唐,兴于清朝。指掌画以手代笔,随墨作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特殊的画法,即以画家的手指代替传统毛笔蘸墨作画,别有一种特殊趣味和技巧。

安源红色故事

安源红色故事一部分是记录安源革命过程中亲历者的事件,一部分是根据史实和口头传说改写,作品在艺术方面有叙事性和完整的情节,通过一个中心事件,突出人物形象和性格,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与安源工人运动血肉相联,休戚与共,反映了安源工人革命斗争的真实面貌。

安源红色歌谣歌曲

安源红色歌谣、歌曲,表现手法自由、灵活和多种多样,是本地民间形式和外来形式的有机融合,受湖南、湖北邻省民歌谣以及西欧进步文艺的滋养,语言质朴流畅,比较口语化,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形成特别浓厚的安源本土特色。

萍乡麻辣豆皮小吃

萍乡麻辣豆皮小吃主要流传于江西省内,萍乡周边株洲市、醴陵市、浏阳市也喜食之,麻辣豆皮是湘赣川历史悠久的传统特产。

安源民歌

安源民歌的演唱形式往往是一人唱众人和,或两人对唱,或轮流接唱,内容风趣幽默,生动活泼,乡土味特别浓厚,是安源地区最普及而又最简单的传统曲艺之一。安源民歌安源民歌包括号子、山歌、田歌、 盘歌、灯歌、风俗歌、叙事歌、摇儿歌、说唱、小调等。

萍乡渔鼓

渔鼓又称道筒、竹琴,是一种流行于江西、湖南等地区的汉族乐器,常用于戏曲表演,宋代已出现。渔鼓历史悠久,可以上溯至唐代的“道情”,也就是道士们传道或者化募时所叙述的道家之事和道家之情。

(编辑:李锡念)

来源:区文广新旅局

在线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会员
    在线评论用户手册,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评论内容:

验证码:
验证码

查看评论
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