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东区:从一粒种子到满仓好粮
11月27日
江西日报映像版整版报道:
从一粒种子到满仓好粮
1978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江西与全国一道,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持续释放发展活力。
江西人自古就是古丝绸之路的弄潮儿,江右商帮的辉煌激励着赣鄱儿女自强不息。45年来,江西人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在经济建设中闯新路、开新局,走出江西、融入全国。
浩荡春风起,奋进脚步疾。伴随着改革开放浪潮走出去的江西人,有勇立潮头的“闯一代”,他们因时乘势,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闯出了一片新天地,打造出一批江西品牌;有意气风发的“创二代”,他们继往开来、创新创造,以更加宏阔的视野、更加丰富的内涵,将前辈开创的事业做强做大,推动着产业跃级提升。
45年众志成城,45年砥砺奋进,45年春风化雨,一代又一代江西人用勤劳的双手书写着江西和国家发展的壮丽史诗。
“闯”是一种勇气,“创”是一种锐气。从今天起,《映像》版陆续推出改革开放45周年系列特别策划——“从‘闯一代’到‘创二代’”,让我们抚今追昔,从一张张新老图片和一个个视频画面中,感受江西人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时代精神。
从一粒种子到满仓好粮
“亩产量约180公斤,这个品种去年获得了第四届‘海南好米’金奖!”10月27日,在海南省东方市感城镇不磨村,萍乡市杂交水稻制种协会会长张海峰向记者介绍正在收割的“美两优秋香”水稻种子。
▲2023年10月27日,在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黄流镇抱孔洋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王仕明(左)与张海峰交流水稻种植技术。
今年46岁的张海锋,是萍乡市湘东区排上镇排上村人。受制种大户、伯父张理高的影响,1993年,他来到海南从事杂交水稻制种工作。“如今,我们在沿袭父辈们的管理方法和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做大做强了南繁种业,让专家的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化,为水稻制种稳产、高产、优质奠定了基础。”张海峰说。
▲2019年1月5日,在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抱旺制种基地,王相萍(右)给儿子王仕明传授叶片观察花期法。
为加快杂交水稻科研成果推广,1975年秋,萍乡市组织农技人员奔赴海南学习杂交水稻制种技术,萍乡从此开启了杂交水稻南繁制种之路。排上制种队克服经费紧张等各种困难,顽强地长期坚守下来。20世纪80年代初,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张理高率先承包排上制种队,创造性地推出“四保一定”制度(保队员的基本工资、生产生活费用、差旅费、医疗费,定产量,超产部分制种大户与队员分成),奠定了制种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础。到20世纪90年代,南繁队伍增至6000多人,制种面积也在逐步扩大。
以张理高为代表的第一代制种人,为湘东南繁制种闯出了一条新路。在第一代人的基础上,以张海峰、戴扬、王仕明等为代表的湘东第二代南繁制种人,将杂交水稻制种产业推向全链条发展。
▲2023年10月27日,海南乐东耐盐碱水稻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萍乡市杂交水稻制种协会会长张海峰等在了解水稻生长情况。通过多年研发改良,海水稻亩产量从最初的100多公斤提升到421.5公斤。
10月27日,在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利国镇乐二村的滨海农田,5000份海水稻样本已经一片金黄,这是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与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合作的国家耐盐碱水稻展示示范项目。“这一片常规稻试验田有55亩,亩产量预计在420公斤以上。”公司负责人王仕明介绍,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通过多年研发改良,使得海水稻亩产量从最初的100多公斤提升到420多公斤,这意味着水稻有望在盐碱地上实现规模化农业生产,给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提供新的技术支撑。几十年来,湘东的制种大户累计改造撂荒、低洼、贫瘠、盐碱土地近10万亩。
▲2023年10月27日,海南省东方市感城镇不磨村,几台收割机正在收割稻种。
▲2023年10月27日,海南东方南繁水稻制种现代农业产业园种子烘干中心,工人在对稻种进行风选打包。
▲2023年10月28日,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安马洋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南繁公共实验室,戴扬(右)与科研人员在工作。
▲2023年10月28日,航拍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安马洋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
▲2023年10月27日,在海南东方南繁水稻制种现代农业产业园种子烘干中心,王仕明与同事察看稻种烘干情况。
10月19日,海南陵水广陵南繁科研育种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揭牌。基地负责人戴扬介绍:“我们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100余家科研院所和种业公司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20余家南繁单位搬进专家服务基地。一支汇聚300多人的南繁科研育种团队,围绕南繁产业开展各类活动,助力南繁工作向好向稳发展。”
▲20世纪70年代,萍乡市湘东制种人在海南劳动时的场景。(资料图)
▲20世纪80年代,萍乡市湘东制种人在海南收割稻种时的场景。(资料图)
从一粒种子到满仓好粮。近半个世纪以来,数万湘东制种人累计生产优质稻种2亿多公斤,相当于间接为国家生产了近1000亿公斤粮食,由此赢得了“水稻制种看南繁、南繁制种数萍乡”的美誉。袁隆平院士生前为萍乡市湘东区排上镇亲笔题名“中国杂交水稻制种之乡”。
(编辑:李锡念)来源:江西日报